分类:海洋观测系统2025-10-10 12:22:51
海床基的观测设备或传感器通常包括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、温盐深剖面仪、水下摄像头、水听器等,可以实现对海洋环境的全方位观测,实时收集海洋环境数据,包括水温、盐度、流速、水质等参数,从不同角度揭示海洋环境的真实状况,同时,海床基还可以配备化学分析仪器等设备,对海水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和监测。水下监测传感器对海洋底层水体进行连续监测,水声通信机在获取海底传感器监测数据后,通过声学换能器将声信号发射到海面接收设备,通过转码后,最终将数据通过卫星或其他方式传输到数据应用平台。
海床基是以布放在海底的坐底式平台为依托,集成多种海洋环境观测设备或传感器,获取多类海洋环境要素的观测系统,是布放在海底对海洋环境进行定点、长期、连续测量的综合监测装置,实物如下图所示。与传统监测方式相比,海床基的布放通常依托于坐底式平台,这种平台可以稳定地放置在海底,并能够承受海洋环境的影响和侵蚀,具有原位、长期连续、不受海况和天气影响、数据质量高、可多要素同步监测的技术优势。

海床基应用主要有两种形式,即独立的坐底式平台和海底观测网络节点。
海床基平台可搭载如下传感器:
①物理海洋观测传感器:水温、盐度、深度、浊度、海流、波浪等。
②物探观测仪器传感器:海底重力仪、磁力仪、地震仪、海啸传感器等。
③生物化学海洋观测传感器:叶绿素、pH值、CO₂、甲烷、营养盐等。
④其他传感器:视频监控系统等。
目前海床基多搭载物理海洋观测传感器,主要由于物理海洋传感器技术相对成熟、观测数据较稳定。由于搭载传感器、采集器种类和数量的不同,平台的尺寸、形状和重量也不尽相同。通常搭载少量传感器的海床基多用于浅海,结构设计简单、尺寸较小、重量较轻。而搭载十几种甚至上百种传感器的海床基,结构设计复杂、尺寸较大、重量较重。
海床基监测系统组成,包括声学应答释放器水上机、声通信机接收机、出水报警装置、水下集成安装平台、测量仪器、系统设备等。
基于海床基的应用水深,海床基可分为浅海型(水深小于200m)和深海型(水深大于200m),其中浅海型又可划分为一般型和防拖网型。
⒈浅海型
浅海型海床基主要应用于水深较浅的海域,通常在近岸区域或者水深小于200m的区域。这种类型的海床基主要用于观测海洋环境参数,如温度、盐度、流速等,以及进行海底地形地貌的观测。在浅海型海床基中,又可以根据具体应用需求分为一般型和防拖网型。
一般型海床基主要满足基本的海洋环境观测需求,由于没有防护外罩,降低了重量便于布放和回收。
⒉深海型
深海型海床基主要应用于水深较大的海域,通常在深海平原或水深大于200m的区域。深海型海床基,搭载传感器较多,材料坚固,可抗高压。由于布放深度较大,通常不需要防拖网功能。如INGV设计的GEOSTAR海床基最大布放深度达4000m,平台尺寸长3.5m,宽3.5m,高3.3m,空气中重2.5t,水中重1.4t,可承受30kN的深海压力,主要用于观测海洋环境参数,如温度、盐度、流速等,以及进行海底压力变化的观测。
与浅海型海床基类似,深海型海床基也可以根据具体应用需求分为一般型和特殊型。一般型海床基主要满足基本的海洋环境观测需求,而特殊型海床基则可能具有更高级别的观测和分析功能,例如,对海底热液喷口等特殊环境的观测。